一. 五行介紹
五行學說始見於夏商時期,於春秋戰國得以完善,直至今日仍深深影響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之中。
五行最初被稱為五材,包含了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這五種元素,古人認為萬物皆由這五種基本元素所構成,因此,我們可以看見古代許多的學問都與五行有著密切的關連,如:易學命理、中醫學、養生學說等。
下列,楊老師將規納出總表,讀者可更清楚的知道五行在不同事物上的對應關係。
五行 |
五臟 |
五志 |
五方 |
五色 |
氣候 |
天干 |
地支 |
木 |
肝 |
怒 |
東 |
青 |
風 |
甲、乙 |
寅、卯 |
火 |
心 |
喜 |
南 |
紅 |
暑 |
丙、丁 |
午、巳 |
土 |
脾 |
思 |
中 |
黃 |
濕 |
戊、己 |
辰、戌丑、未 |
金 |
肺 |
悲 |
西 |
白 |
燥 |
庚、辛 |
申、酉 |
水 |
腎 |
恐 |
北 |
黑 |
寒 |
壬、癸 |
子、亥 |
二. 五行相生相剋
在五行之中,相生的同時寓有相剋,反之,相剋同時也寓有相生。任何事物並非相生就好,相剋就壞,而是相輔相成,才能得以運行;如同自然界的食物鏈,必需透過不斷的循環與制約,才能保持宇宙萬物的平衡,因此,我們可將五行相生視為「循環」,而五行相剋即表「制約」。
倘若五行出現過盛或過弱的情況,便無法按正常的規律來達到生剋關係,會產生過旺者拒絕被剋,而過弱者又無法行相生之循環,故在命名時,需注五行的平衡關係,旺者宜洩,弱者宜扶之。
三. 五行相互關係
五行 |
五行相生 |
五行相成 |
五行相乘 |
五行相侮 |
木 |
強木得火
方化其頑 |
木旺得金
方成棟樑 |
木弱逢金
必為砍折 |
木能剋土
土重木折 |
火 |
強火得土
方止其燄 |
火旺得水
方成相濟 |
火弱逢水
必為熄滅 |
火能剋金
金多火熄 |
土 |
強土得金
方制其害 |
土旺得木
方能疏通 |
土衰遇木
必遭傾陷 |
土能剋水
水多土流 |
金 |
強金得水
方挫其鋒 |
金旺得火
方成器皿 |
金衰遇火
必見銷鎔 |
金能剋木
木堅金缺 |
水 |
強水得木
方洩其勢 |
水旺得土
方成池沼 |
水弱逢土
必為淤塞 |
水能剋火
火炎水熱 |
五行相生:即有助長、促進之意,代表五行之間互相滋生、互相助長的關係。
五行相成:相成是依照五行相剋的次序,產生互相成就的現象。如金屬需經火鑄,才能成器。
五行相乘:指一方過於旺盛,導致產生過強的剋制現象。如水剋火,若彼此皆為平衡的狀態,則為制約,倘若水過於強盛,則會造成損害。
五行相侮:本為被剋的一方太過旺盛,產生反方相剋制的現象。如金本剋木,但若遇上木盛且強之際,則會遭其折損。
四. 五行生剋圖:
五. 五行的衰旺與節氣
五行於四季之中,皆有不同的盛衰,依照五行衰旺的程度,又可用:旺、相、休、囚、死這五字來表示。一般來說,當令者旺、我生者相、先我者休、克我者困、我剋者死。
這五字分別有不同的意義,下列,楊老師將個別簡述。
旺:當令之氣,為旺盛之狀態。如春分之時,草木生氣蓬勃,故「木」氣最為旺盛。
相:意表次旺,隨旺氣而生。如木能生火,故「火」在春分之時,則可隨木而旺。
休:旺盛之期已過,轉為休息之狀態。如「水」在冬季最旺,轉到春季則進入休息的狀態。
囚:表無力之氣,顯得一籌莫展。如五行中,金本剋木,但逢春季之時,木旺反欺金,故將「金」困住。
死:五行最弱之時,難有反抗之力。如五行之中,木剋土,故在春季之時,木盛「土」則死。
五行衰旺節令一覽表
節令 |
旺 |
相 |
休 |
囚 |
死 |
春 |
木 |
火 |
水 |
金 |
土 |
夏 |
火 |
土 |
木 |
水 |
金 |
秋 |
金 |
水 |
土 |
火 |
木 |
冬 |
水 |
木 |
金 |
土 |
火 |
四季月 |
土 |
金 |
火 |
木 |
水 |
◎所謂的四季月,為三月、六月、九月、十二月的最後十八日。
五行、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、五行相生相剋、五行相生、五行相剋、五行相互關係、五行生剋、五行的衰旺與節氣、旺、相、休、囚、死。